【聚焦北奥院】面向未来:2025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研讨会(专家视点)第一期
发布时间:2025-06-27
报告题目:融通·创新·贡献:奥林匹克学学科体系建构及其全球价值
报告人:钟秉枢(首都体育学院原院长、教授)
钟秉枢教授从全球化视野出发,系统论证了奥林匹克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体系架构与社会价值。他首先引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关于“体育创造和平文化”的论述,指出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已超越竞技范畴,成为融合教育、文化与全球治理的综合性实践。基于对百年奥运演进史的实证分析(如奥运项目从欧洲中心向五大洲扩散、夏冬青三奥协同发展),他提出“三层八面”学科框架:纵向涵盖运动实践层(赛事组织与运动员发展)、国家战略层(奥运政策与国家认同建构)及全球治理层(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横向整合体育项目设计、历史沿革、经济运营、政治互动、文化传播、建筑遗产、艺术创作与教育推广八大领域。
中国在奥林匹克教育推广领域的贡献尤为显著——通过1993年首部《奥林匹克运动》教材至2020年《奥林匹克运动》的系列出版,构建了“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双轮驱动”的东方范式,其特色体现为三点:一是从发展中国家视角重构奥运治理话语权;二是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如将政治经济学引入奥运赞助研究);三是通过“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实现理论本土化。该体系依托国际奥委会全球81个研究中心(中国占10个席位,如北体大、首体院中心)形成学术共同体,使“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深植多元文化土壤,最终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地缘冲突、文明隔阂)提供价值纽带。
最后,钟秉枢教授强调,以“融通·创新·贡献”为内核的奥林匹克学,实为承载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可持续未来的学术方舟。
报告题目: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及其与学术界的合作
报告人:努丽娅·蓓格(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高级经理)、莱拉·金茨伯格(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项目经理)
蓓格女士详细阐述了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SC)作为全球学术枢纽的运作机制与战略转型。中心自1983年创立以来,始终践行顾拜旦“保存与推进奥运知识”的初心,现已建成全球最完备的奥运知识库。其核心平台Olympic World Library(OWL)整合42,000余份文献资源,包括三大特色馆藏:一是历史档案数字化工程(如1896—2024年官方报告、申奥候选文件全集);二是主题研究集成包(Zoom-in Packages),针对ESG治理、电子竞技、运动员健康等32个前沿议题,汇编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及视听资料(如《奥林匹克品牌营销》等专著);三是教育模块(含顾拜旦手稿解读、32篇《奥林匹克知识精要》学术导读)。
金茨伯格女士提出为强化学术协作,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构建双轨支持体系:高级研究基金(2014年设立)每两年资助20项科研课题(如“后疫情时代奥运风险管理”),青年学者基金(1999年启动)则年均支持50名青年研究者。通过全球学术网络联动29个国家81个研究中心,中心推动形成跨机构研究集群。同时中心还创建了国际奥林匹克案例研究比赛,分为本科组和研究生组,并计划于明年邀请进入决赛的大学代表赴瑞士洛桑举行线下的比赛。金茨伯格特别指出,近十年研究主题显著泛化:历史类研究占比从70%(20世纪90年代)降至35%(2023年),而科技伦理(如基因增强)、冲突调解(如乌克兰运动员参赛权)等新兴领域快速崛起。这种从“史料中心”向“创新实验室”的转型,印证了奥林匹克研究作为动态学术生态的蓬勃生命力。
报告题目: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
报告人:孙葆丽(北京体育大学冬奥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
孙葆丽教授基于实证研究,论证了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结构性价值。她溯源至古希腊“健全精神寓于健全身体”的教育哲学,指出顾拜旦复兴奥运的核心动因正是解决青年身心失衡问题。现代奥林匹克教育以卓越(Excellence)、尊重(Respect)、友谊(Friendship)三大价值观为支柱,通过四维实践模型促进青少年成长:
体质与行为维度:中国“冰雪进校园”工程(2016—2023)覆盖2.1万所学校,使青少年冰雪运动参与率从6%(2015)升至26%(2023),其中延庆区试点校数据显示,每周3次冰雪锻炼的学生BMI合格率提高19%;心理与品格维度:通过阿赫瓦里“带伤完赛”、羽生结弦“挑战4A”等榜样教学,北京朝阳区12所中学的跟踪研究表明,学生逆境商数(AQ)均值提升14分,责任意识量表得分增23%;伦理与社会维度:公平竞争工作坊(如模拟裁判决策)使上海中学生体育道德认知达标率从54%升至89%(2022);北京冬奥“世界文化长廊”项目使92%参与者认同“尊重差异”;国家与全球维度:开幕式“黄河之水天上来”等文化符号强化文化自信,而“同心奖牌”“和平鸽”等设计元素则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孙教授强调,北京双奥遗产验证了该教育模型的普适性——其成功关键在于将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的体验式学习(如首体院与电厂路小学合创的“宙斯马车”体育课),并建立K-16一体化课程体系(从绘本《奥运冠军的故事》到高校《奥林匹克文化概论》)。这种根植文明传统、直面现代性挑战的中国方案,为全球青少年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来稿: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办公室/梁芳 审核:苏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