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奥院】面向未来:2025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研讨会(专家视点)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5-07-01
报告题目:弘扬奥林匹克价值 推动全球治理
报告人: 孙维佳(国务院参事室国际交流合作司原司长、原北京夏奥组委媒体运行部部长)
孙教授探讨了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观与时俱进,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孙教授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通过体育促进国际的合作与理解,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健康的世界。奥林匹克自诞生以来,倡导卓越、友谊、尊重、和平与团结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促进了体育与教育、文化的结合,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发展,始终秉持卓越、友谊、尊重、和平与团结的价值观。这些理念与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一致,为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奥委会通过体育与教育、文化的结合,致力于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其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2021年,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体现了对人类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也反映了通过奥林匹克价值观完善全球治理的愿望。中国不仅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还通过实际行动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起向未来”,展现了中国的开放与团结。最后,孙教授呼吁国际社会牢记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心,弘扬团结精神,共同应对全球挑战,践行多边主义,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合作共赢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体育盛事,更是推动全球治理、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报告题目:双奥周期中国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历史嬗变与传播路径研究
报告人:凡红(上海体育大学教授 )
凡红教授主要分析了中国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历史嬗变,并总结了中国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传播路径。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经历显著发展,形成学生、家庭、社会三维体系的全民教育模式。北京通过两届奥运会积累了丰富的奥林匹克教育资源和经验,2008年夏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期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及冬奥组委会共同推动了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强化了学校、产业与奥林匹克价值观的融合。教育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01至2008年的筹备期,2009至2014年的青奥传播期,以及2015至2022年的制度化融合期。
凡教授深入分析了教育的传播机制,指出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协调的转变,以及价值观输入到文化融合的内容发展。同时,指出了奥林匹克教育的问题,当前我国学校在奥林匹克教育中存在区域发展布局不均、不同学段发展不平衡、后奥运时代研究不足以及教育深度不够等问题。大城市如北京在资源获取和奥运遗产利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其他地区则面临资源获取的挑战。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小学与高校之间存在脱节,教育内容和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有待加强。未来,应通过国际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奥林匹克教育体系,探索可持续、系统性的教育模式,以推动奥林匹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题目:奥林匹克教育的北京模式和美国模式对比:奥林匹克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报告人:包苏珊(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
苏珊教授详细探讨了奥林匹克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模式及其发展历程,特别是北京模式和美国模式的对比。她首先回顾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历史,列举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2年札幌冬奥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等在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贡献。接着,她详细介绍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认为北京模式的奥林匹克教育项目不仅在北京的学校中推广,还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甚至包括西藏、青海、云南、宁夏和内蒙古等边远省份,以及香港和台湾。北京模式强调教育在促进国际一体化中的重要性,这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在奥运会中重视教育的目标一致。
在对比北京模式和美国模式时,苏珊教授指出,美国在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尽管美国举办过4次夏季奥运会和4次冬奥会,但奥林匹克教育往往从家庭开始,缺乏系统的学校教育项目。苏珊教授还讨论了美国大学在奥林匹克研究方面的趋势。她指出,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大学在传统奥林匹克研究方面面临挑战,尤其是在人文学科方面。然而,健康科学的快速增长和体育管理学科的兴起为奥林匹克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来稿: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办公室/石伟东 审核:苏如峰】